【Muzik專欄】貝多芬教我的10件事(下)

不為人知的樂聖

作為一位偶像,為了千千萬萬粉絲著想,難免不得不保密戀情,這方面貝多芬早已做了最好的示範...

【Muzik專欄】貝多芬教我的10件事(下)

六、「我心裡只有你,永遠的愛人」

作為一位偶像,為了千千萬萬粉絲著想,難免不得不保密戀情,這方面貝多芬早已做了最好的示範。他著名「永恆的戀人」三封情書直到他死後才在抽屜裡被發現,並且沒有署名給誰,這讓閒著太無聊的學者像狗仔隊一樣追索貝多芬秘密愛人究竟是誰。有人說是他訂過婚的泰瑞莎小姐,而我們所熟悉的名曲《給愛麗絲》(Für Elise),其實正是《給泰瑞莎》(Für Therese),只是貝多芬寫字太潦草,出版商校對時誤認,憑空蹦出台灣資源回收界的名女人:愛麗絲。

不過最扯的推論當屬於 1994 年電影「永恆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編劇將這位戀人指向是貝多芬弟媳喬安娜,因為「由愛生恨」,所以貝多芬在搶奪侄子卡爾的官司戰,對於弟媳極盡精神折磨。終究,貝多芬一生未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眼光太高,總是寄情於地位比他高的名門千金。看看他在情書裡寫著:「妳的愛使我同時成為最幸福和最苦惱的人…多少熱烈的憧憬,多少滿盈的熱淚…永遠屬於妳,永遠屬於我,永遠屬於我們。」雖然貝多芬不是大文豪,但文字中流露的直率熱情,一如他的音樂同等動人。

Pokey的心得:我比較好奇的是,貝多芬為什麼不把這幾封信寄出去?

七、作品在精不在多

想想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何苦來哉?海頓寫了一百多首交響曲,貝多芬只有九首,完全 KO!莫札特寫了二十多首鋼琴協奏曲,貝多芬只有五首,全面制霸!這就告訴我們面對工作的訣竅:「重質不重量」。貝多芬的創作不在於滿足賞賜他金錢的王公貴族,更不曾想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等偉大理念,完全如他所云:「我未曾想過寫曲是為了名聲與榮耀,我胸中鬱積的壘塊非得一吐而後快,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然而貝多芬作品不多(被他認可出版的編號作品只有 138 首),主要在於他的譜曲速度非常緩慢,相較於莫札特三大交響曲(第三十九號至第四十一號),1788 年僅以六個禮拜便完成,反觀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可是花了三年才完成。從他手稿上塗塗改改的痕跡,可窺見貝多芬是如何為了吟詠一個音而捻斷數莖鬚。因此,他的九首交響曲才能成為不可超越的高山,讓後世作曲家倍感壓力,德布西說得最好,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根本就是「宇宙的夢魘」!

Pokey的心得:浪漫樂派會繼貝多芬之後孕生,是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寫才能超越他,因此所產生的「藍海策略」。

八、讓產品自己說故事

行銷學這句響亮的名言,完全印證在貝多芬的產品上。他所寫的交響曲與器樂曲,除了第六號交響曲親筆題上《田園》第一樂章之外,其他無論是《命運》第一樂章、《熱情》第一樂章、《皇帝》第一樂章等標題,都是出版商或後人冠名之,甚至還幫這些樂曲添入不少浪漫軼聞。例如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德國詩人萊爾史塔伯(L. Rellstab)說「猶如在月光閃爍的琉森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被暱稱為《月光》奏鳴曲;進而又有人編派出這是貝多芬為一位盲人女孩所寫的即興樂曲,被收錄在我們的小學音樂課本裡。

貝多芬之所以能讓音樂說故事,在於他將人的意念注入作品裡,自然可為聽者提供諾大的想像空間。巴赫的音樂像是在寫教科書,把所有的作曲技法反覆演練,很難掰出故事;莫札特的靈感是上天賦予的,源源不絕的天籟旋律已無需神化。然而貝多芬所寫的是「人的音樂」,儘管只是他很單純地用音符去反映自己的思緒與情感,但就是有這種「力量」,讓貝多芬成為有史以來最 MAN 的作曲家。

Pokey的心得:真正的好產品無需自己亂掰故事,他人便會自動添油加醋。

九、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抱歉,貝多芬並沒有養雞養狗(他連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但終究是「樂聖」,就算寫出次等的作品,後人依舊會如聖經般膜拜。舉例來說,貝多芬唯一的歌劇《費黛里奧》(Fidelio),便證明了他絕非寫歌劇的料,畢竟歌劇是娛樂產物,不媚俗的人實在無法寫出討好觀眾的傑作。而他的小提琴奏鳴曲,皆呈獻給照顧他的貴族或朋友,當時通稱「附小提琴助奏的鋼琴奏鳴曲」亦是十足恰當的形容詞。可是直到如今,有人會嫌貝多芬寫得不優嗎?

不光是次級作品,倘若您有機會到維也納一遊,將發現到處都有「貝多芬故居」的招牌。貝多芬在維也納定居長達三十五年,總共搬了三十三次家(有人統計超過六十次)。我猜想應是房東實在受不了他的生活與脾氣,某位男爵曾拜訪貝多芬的居所,寫道:「這是你所能想像最髒亂的景象:一台舊式大鋼琴,底下是未清理的尿壺…那些座椅上還堆放了昨晚吃剩下的碟子與衣物」。不過我們現在去拜訪這些貝多芬故居,都被整理得好乾淨好優雅,感覺貝多芬就像是有潔癖的人似。

Pokey的心得:為什麼貝多芬賺了這麼多錢,卻不肯買間房子?

十、「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

1802 年,三十二歲的貝多芬因耳疾纏身寫下了「海里根城遺書」,幸虧遺書寫歸寫,沒有跑去自殺,否則我們只能聽到他的第二號交響曲。貝多芬把他的不幸蛻變成一首首偉大的傑作,就這樣堅持到五十七歲,1827 年 3 月 26 日,貝多芬的作曲家朋友胡騰貝拿(A. Huttenbrenner)描述了這位巨人的臨終場景:「當時雷鳴閃電,貝多芬突然睜開眼睛,向空中伸出右拳揮動,神情嚴肅,臉帶怒氣。這樣過了幾秒後,他身子跌回,半閉著眼睛,口中再沒一句話,心也不再跳動了。」 無疑的,這段描述是為了符合他一生奮鬥的形象,跟北韓金正日死時天地變容一樣是人造神話。貝多芬的死因為何?當時醫生說是肝硬化,有人說是梅毒,目前最可靠的推論,是根據貝多芬的頭髮檢測為鉛中毒,可能是因為貝多芬愛吃多瑙河所捕獲的那些被污染的魚而導致。

Pokey的心得:貝多芬的死因對於不敢吃魚的我來說,正是他教會我的最重要一件事。

Pokey的總心得:如今,從唱片發行與音樂會曲目來觀察,馬勒的交響曲似乎已成顯學,讓貝多芬的交響曲略為黯淡。但對我而言,我受夠了馬勒在音樂中追尋生與死的婆婆媽媽,還是覺得貝多芬的音樂才能闡述生命的永恆價值!

文:林伯杰(POKEY)

訂閱馬上成為免費會員,享受最優惠折扣!


MUZIK古典樂刊

MUZIK古典樂刊

2006年10月,在出版飽和、競爭激烈的坊間書市之中,誕生了一本打破傳統、追求專業的音樂雜誌--《MUZIK古典樂刊》。數年後的今天,MUZIK古典樂刊儼然已成為華語世界少數、甚至唯一的中文古典樂刊。「用左手翻開音樂時事 ‧ 用右手打開古典知識」
MUZIK古典樂刊 ‧ 聽見精緻生活

部落格:MUZIK粉絲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