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天敵——與根瘤蚜蟲的百年戰爭

十九世紀差點被滅絕的歐洲葡萄

說到百年戰爭可能有人會想起英法因王位而起的戰爭,距今已 6、7 世紀,但有另一組至今仍在持續彼此抗戰著,那便是「葡萄」與「根瘤蚜蟲」間的戰爭。根瘤蚜蟲不僅深深危害葡萄果實,更是直接影響葡萄酒產業,令十九世紀中葉成為歐洲葡萄的黑暗時代。

葡萄酒的天敵——與根瘤蚜蟲的百年戰爭

葡萄害蟲一哥:葡萄根瘤蚜蟲

葡萄根瘤蚜蟲原生於北美,長度不足 1 公分,很難被肉眼察覺到。主要寄生於葡萄屬的植物,能分成葉癭型和根瘤型的感染生活型態,它可以通過土壤中的裂紋從一株葡萄樹傳播到另一株葡萄樹,也可以通過風、農業機械或人的腳進行長距離傳播。

當寄主是北美的原生葡萄時,葉癭型與根瘤型的傳染都會發生,然而當寄主變成歐洲葡萄時,幾乎全是根瘤型的傳染,也是對葡萄酒產業來說最大的問題。因為它在根部鑽孔爬行時,會分泌物質產生所謂的「根瘤」,而葡萄跟的傷口無法癒合導致後續其他病蟲害感染殺死植株。十九世紀時,超過 ⅔ 的歐洲葡萄園被毀,在法國至少有 70% 的葡萄藤死於根瘤蚜蟲。

侵略歐洲,到處肆虐

原生於北美的葡萄根瘤蚜蟲,那它是怎麼進入歐洲的呢?

關於它進入歐洲的原因有幾個可能的說法,一個是英國的園藝學者將北美的葡萄屬植物作為標本運回英國;另一個說法是為了病蟲害防治,將北美的葡萄屬植物引入法國,在當時當然沒有檢疫的想法,因此葡萄根瘤蚜蟲就默默進入歐洲。

不過當時正處工業時代蓬勃發展的時期,蒸汽船的發明使得交通速度和廣度增大,增加各種當地原生動植物被帶到其他地的可能性。而隨著殖民者的腳步,各式動植物也相繼入侵南非、紐西蘭、澳洲等殖民地,當然也包含今天的主角葡萄根瘤蚜蟲。

當時歐洲葡萄農沒遇過類似的蟲害,因為根瘤型根瘤蚜繁殖的機制會造成樹勢逐漸虛弱,但不會立刻出現病徵,所以根瘤蚜蟲進入歐洲數年後,果農才漸漸發現自己的葡萄樹變得衰弱、產量大減,然後死亡。不少人為了解決這個「瘟疫」,出現不少神奇的方法⋯⋯譬如在每株葡萄藤下放一隻蟾蜍「以毒攻毒」、甚至使用童子尿澆灌葡萄藤⋯⋯想當然,最後都沒有成效。

漁翁得利,西班牙釀酒業的崛起

此時的西班牙可能因為離個產區之間的距離較遠,或是某些葡萄品種跟地區天生能抵抗葡萄根瘤蚜蟲,所以並沒有受到如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嚴重的損害。許多法國酒商為了補充當時葡萄酒生產的不足,跨越庇里牛斯山,來到西班牙的 Rioja 和 Navarra 產區大量購買葡萄酒。

雖然西班牙也算根瘤蚜蟲的疫區,但卻意外成為法國不幸的受益者,他們吸收了法國當時先進的釀酒文化和工藝,進而帶動葡萄酒產業的興起。每年 9/7 - 9/8 在西班牙被訂為葡萄根瘤蚜節(Festa della Filoxera),參加者會進行 Cosplay 成葡萄根瘤蚜蟲的樣子,在街上放煙火慶祝。

反攻號角!「嫁接」技術的使用

一開始科學家試圖使用「雜交」的方式解決疫情的困擾,然而培育出來的品種,釀出來的酒有一個特殊的風味,對於釀酒師來說使用雜交葡萄釀出來的品質有所疑慮。隨後便有專家採用「嫁接」的方式解決疫情,透過將歐洲葡萄嫁接到美國本土葡萄品種的砧木上,來抵禦根瘤蚜蟲的對歐洲葡萄根部的危害。

由於天擇的關係,在原生地美國受到根瘤蚜蟲嚴重的病害寄生個體,其留下後代的機會相對較小,能對抗根瘤蚜的個體就會逐漸被篩選出來。透過推廣此方法,才好不容易抑制住根瘤蚜的攻勢。但這並沒有徹底根除根瘤蚜蟲的危害,因為他們還是生存在歐洲,只是經由嫁接,讓歐洲葡萄能夠有相對健康的根維持生長。

葡萄根瘤蚜蟲在全世界的影響

歐洲雖是蚜蟲病重災區,不過還是有那麼幾小片葡萄園得到了幸運女神的佑護,逃過了蚜蟲的肆虐,法國,德國、葡萄牙和義大利各有一些倖存寶地。比方說,著名的 Bollinger 老藤香檳Vieilles Vignes Françaises(VVF),其中的黑皮諾(Pinot Noir)葡萄就來自三小塊未受蚜蟲蹂躪,未經任何嫁接的葡萄園。

另外針對根瘤蚜蟲有諸多爭議,最有名的莫過於:根瘤蚜蟲大災害中倖存的原生根莖釀製的葡萄酒到底有什麼特色?嫁接是否影響到葡萄質量及原生特性,原生根莖釀製的葡萄酒風味是否一定更勝一籌?

隨著早期葡萄酒在今日所剩無幾,因此也很難明確回答出特色和優劣,但考量到釀酒工藝的進步、氣候的轉暖,和土壤的變化等大幅度轉變,只能說有所謂的「差異」,而無法明確的說出孰勝的「優劣」。喝葡萄酒不就是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酒款嗎?放開心胸,大膽去喝吧!

訂閱馬上成為免費會員,享受最優惠折扣!


WINE&TASTE 品迷網

WINE&TASTE 品迷網

WINE&TASTE 品迷網由幾位熱愛葡萄酒文化的年輕人組成,稟持著推廣品味葡萄酒文化的精神,品迷網團隊與各界葡萄酒專家合作,從酒海中推薦最優質的佳釀給你,也撰寫包括餐酒搭配、侍酒技巧與酒種介紹等專業內容,期望能將品味葡萄酒的文化,帶入你的生活。

部落格:WINE&TASTE 品迷網 Facebook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