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專欄】蕭邦和李斯特誰厲害?蕭邦教我的10件事(上)

蕭邦和李斯特,誰比較厲害?

藝術的價值絕非以愛國不愛國來打分數,可憐的波蘭人將蕭邦視為民族象徵,當然值得同情,然而他的創作頂多含有鄉愁,卻無絲毫的愛國理念。不過,為了兩邊不得罪,我決定尊稱蕭邦為「音樂的世界公民」...

【Muzik專欄】蕭邦和李斯特誰厲害?蕭邦教我的10件事(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一、蕭邦到底愛不愛國?

【正方陳述】:歷經俄羅斯、普魯士與奧地利的三次瓜分,蕭邦出生的1810年,波蘭王國已然滅亡,他八歲所寫的第一首《波蘭舞曲》,華沙當地媒體就視他為國家未來的希望,屢屢為他冠上「波蘭的天才」或「華沙的莫札特」封號。當蕭邦無法回華沙,離故鄉越遠越激發其愛國情操,不僅暗中支助流亡的同胞,更將故鄉情感注入音樂創作中,例如他的波蘭舞曲、及馬厝卡舞曲,都擁有濃烈的民族精神,更寫出盪氣迴腸的《革命》練習曲、《軍隊》波蘭舞曲…等激勵人心的偉大傑作,所以蕭邦毫無疑問,絕對是偉大的愛國音樂家。

【反方陳述】:蕭邦的爹爹是來自法國的移民,在取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時還刻意保留代表法蘭西的中間名字。俄國入侵華沙,對正好在國外的他而言,故鄉是回不去了,「我將何去何從呢?是否就此默默無聞終結一生呢?」來到巴黎後,蕭邦發現這裡的一切更適合他、更像是他的祖國,畢竟他擁有一半的法國血統。蕭邦只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不曾公開發表任何愛國的言論,也未曾寫過任何標題音樂,《革命》之名全是後人強加冠之。而波蘭本土的音樂素材,只不過是追索他少時聆聽民間旋律所孕成,所以蕭邦根本算不上愛國份子。

【Pokey的判決】:藝術的價值絕非以愛國不愛國來打分數,可憐的波蘭人將蕭邦視為民族象徵,當然值得同情,然而他的創作頂多含有鄉愁,卻無絲毫的愛國理念。不過,為了兩邊不得罪,我決定尊稱蕭邦為「音樂的世界公民」。

二、蕭邦為什麼要離開華沙?

【正方陳述】:蕭邦在第二次維也納之行之後便被迫流亡海外,當時華沙音樂學院院長特地為這位才子送行,並送上一只裝著波蘭泥土的銀杯。當1830年11月29日爆發華沙起義,由於思鄉日深,他寫信給朋友說:「我詛咒我離開故鄉的那個時候…可憐的父親正在忍受飢餓,母親無法買到糧食…也許俄羅斯人己經殺死了母親…姐姐妹妹為了抵抗強暴,慘被殺害,父親卻甚麼也做不了…」。而當他從維也納經過巴黎時,得知起義已被俄國弭平,他寫下「上帝啊,你在此,為何不幫我們復仇?」,自此,蕭邦被迫定居在巴黎,再也無法回到波蘭,他極為珍視那樽裝著故土的銀杯,直到臨死更要求與之共同下葬。

【反方陳述】:二十歲的蕭邦在畢業後,面臨國家情勢的動盪,父親就安排自己兒子可以出國深造,卻被政府當局否決,只好先進行短期旅行。在父親忙著籌錢出國之際,蕭邦曾寫下「我仍待在這裡,無法確定日期…我之所以離開是為了永遠忘記自己的家」,他心裡或許已打算不再回來。1830年華沙起義時,同行好友沃伊奇夫喬斯基(Tytus Woyciechowski)立刻束裝返回華沙,膽小的蕭邦卻流連在維也納,尤其父親捎信寫著「不要回來,千萬不要回來」,完全阻斷了他歸鄉的念頭。後來蕭邦回信給父親說:「我很快活,什麼都不缺,玩得很痛快,任何時候都不是孤獨一人。」

【Pokey的判決】:對一個被呵護長大剛成年的孩子,我們實在不忍苛責蕭邦為何不勇敢地參加革命運動。尤其當他在此徨之際,我很想為他點唱一首陳芬蘭的《孤女的願望》或林強的《向前走》,請蕭邦自選比較貼切的歌曲。

三、蕭邦為什麼要定居巴黎?

【正方陳述】:蕭邦1831年從維也納來到巴黎時,法國剛結束波旁王朝的復辟,前一年七月革命之後,路易菲利普被加冕為法國國王,他採取中間路線,讓巴黎暫時呈現歌舞昇平的年代。此時巴黎的文學界有雨果、巴爾札克、海涅等文豪,音樂圈有白遼士、羅西尼、麥耶白爾等人以此為家,富有中產階級的藝術品味也大為提昇。身為才子的蕭邦,他擁有不必染的金色頭髮,及無需戴瞳孔放大片的藍灰色眸子,再加上舉止高雅,品味出眾,打扮時髦,蕭邦自然散發的氣質,讓任何人都想主動接近他。這樣一位充滿魅力的鋼琴聖手,不待在巴黎,要待在何處?

【反方陳述】:蕭邦剛到巴黎並不是立刻飛黃騰達,一度求教於當時古典學派的鋼琴大師卡克布里納(Friedrich Kalkbrenner),這位名家聽了他的演奏,說如果蕭邦肯在其門下苦練,不出三年即可成為優秀的鋼琴家。蕭邦馬上拜師學藝,但他父親和華沙音樂學院院長接獲消息大為吃驚,連忙寄信勸阻,幸好蕭邦學了一個月也知道情況不妙而求去。一開始蕭邦在巴黎還必須靠家裡接濟,但他很快便找到謀生之道,深深體悟到「樂不思波蘭」的真諦,幾年後便將名字改為法文「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並在1935年歸化為法國公民。

【Pokey的判決】: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遊」,結果蕭邦二十歲離家,至死都不曾回到故鄉波蘭。而他爹爹一直活到1844年,身為獨子的蕭邦,父親過世時也不曾回去奔喪,這孩子,唉…

四、蕭邦在巴黎到底靠什麼維生?

【正方陳述】:1832年2月26日,蕭邦在巴黎第一次舉行獨奏會,連李斯特與孟德爾頌都親自聆賞,他彈奏自己譜寫的《唐喬凡尼》變奏曲與獨奏版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成功演出讓蕭邦迅速成為巴黎人的焦點話題。當時《音樂評論》指出:「貝多芬是為鋼琴創作,而蕭邦是為鋼琴家創作」,這句話點明了他正好符合巴黎人的需求,因此許多有錢有閒的富二代官二代爭相找他拜師學藝。不過,蕭邦可是位紳士,他那尊貴的雙手不容許被俗氣的金錢玷污,所以每當學生練完琴之後,都懂得趁老師遠眺窗外風景之際,悄悄地將學費放在壁爐上離去。

【反方陳述】:其實,讓蕭邦真正在巴黎吃得開的關鍵,是透過波蘭貴族友人拉濟維烏(Radziwiłł)親王的牽線,得以踏入巴黎最上層的社交圈。1933年蕭邦寫信給爸爸說:「我已經發現打入最頂級社交圈的竅門了,我周旋在大使、王子與高官之間,地位已漸形穩固…」除了是鐘點費昂貴的鋼琴教師之外,蕭邦經常參與各種沙龍活動,也獲得為數不少的出席費,這些都用來支撐他在巴黎生活的花費,爸爸希望他能接濟家裡,他回信道:「你們一定以為我可以賺上不少錢,事實上我的馬車和手套更是所費不貲,沒有這些行頭就撐不起這些排場。」

【Pokey的判決】:同個時代,在雨果的《悲慘世界》裡,可憐的芳婷為了孩子的醫藥費,賣一顆牙才換得二十法郎,但蕭邦教一堂鋼琴課,就索費三十法郎,見證了巴黎當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照啊!

五、蕭邦和李斯特誰比較厲害?

【正方陳述】:當然是蕭邦贏!蕭邦剛到巴黎時,小他一歲的李斯特已是名滿歐洲的鋼琴名家,然而李斯特卻對蕭邦的演奏技巧大感佩服。據說某次聚會,在友人的慫恿下,兩人分別詮釋當時流行歌曲《波蘭不會滅亡》(Mazurek Dąbrowskiego,現為波蘭國歌),李斯特彈畢掌聲如雷,但蕭邦接著彈完之後,眾人淚流滿面。李斯特有次演奏蕭邦的《夜曲》,忍不住加了他最擅長的「竄改」,增添各種裝飾音與變奏,在場的蕭邦立刻要求李斯特乖乖地照譜來,否則就不要彈。對蕭邦來說,李斯特是個庸俗市儈的投機份子,他寫給朋友的信上說:「李斯特可能有一天會當上國會議員,甚至當上剛果國王,但他的作曲,只有湮沒在報紙堆中。」

【反方陳述】:當然是李斯特贏!蕭邦非常羨慕李斯特彈奏鋼琴時的雄渾力量及讓觀眾如痴如醉的舞台魅力,曾經坦白地對李斯特說:「我天生不適合公開演出。人一多我就會害怕,觀眾的呼吸會使我窒息,他們的凝視會使我發楞,陌生的臉會使我不知所措。但你就完全不一樣,萬一你征服不了他們時,你還能夠唬住他們。」私底下,蕭邦也對朋友承認道:「我真想從李斯特那偷學如何彈我自己的練習曲之絕妙方法。」況且李斯特的人格更為崇高,雍容大度的他不僅大力提攜蕭邦,更為矜持做作的鋼琴詩人打開了社交大門。

【Pokey的判決】:只有做父親的才真正了解自己孩子,蕭邦爹爹曾對兒子說:「你過去很少花時間去鑽研演奏技巧,你用頭腦比用手指更多些…你很少會去彈奏別人的作品。」所以蕭邦的鋼琴曲,自然是蕭邦完勝,但走出自己的小宇宙,蕭邦遠不如李斯特。

作者:林伯杰(Pokey)

訂閱馬上成為免費會員,享受最優惠折扣!


MUZIK古典樂刊

MUZIK古典樂刊

2006年10月,在出版飽和、競爭激烈的坊間書市之中,誕生了一本打破傳統、追求專業的音樂雜誌--《MUZIK古典樂刊》。數年後的今天,MUZIK古典樂刊儼然已成為華語世界少數、甚至唯一的中文古典樂刊。「用左手翻開音樂時事 ‧ 用右手打開古典知識」
MUZIK古典樂刊 ‧ 聽見精緻生活

部落格:MUZIK粉絲團

推薦閱讀